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

聯考才是最公平的?

推薦甄試、申請入學等多元入學管道漸漸普及之後,最常聽到的反對聲音就是「聯考才是最公平的!」這句話從小到大也聽了二十年了,但始終不能白明,聯考究竟哪裡公平了?公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?

如果說升學的終極目的是「按照聯考成績的順位,讓學生選擇想念的學校」,在這個前提下,聯考的確很公平。填卡分發制度,完完全全以聯考分數的排行為依歸,除了填卡失誤、忘了繳卡這種烏龍之外,確實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因素,沒有任何外力能改變分發結果。

然而問題是,升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?或許是讓學生適得其所,因材施教;或許是讓學生投入有興趣的領域,一展抱負。無論終極目標是什麼,「按照聯考成績分發」永遠只是升學過程的一個環節,升學制度的一種方式,絕不是升學的終極目標。就以「因材施教」的角度來看,聯考制度公平嗎?聯考真的能地篩選出適當的學生,分配到適當的學校嗎?

舉例來說,以前台北市高中聯考,所有學校都採計五科(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)總分,以此為順位填卡分發。在這樣的制度下,只要有一兩科成績不好,就無緣進入高中了。假使某個學生對歷史非常有天份,但對數學與自然科一點能耐也沒有,他的歷史成績再好也沒辦法考入普通高中,他的選擇可能只剩專科與高職。而專科高職體系以職能訓練為主,無從發展他的歷史長才,於是他對歷史的愛好與天賦也許就此浪費了。事實上,專長文史而不通數理的學生所在多有,高中聯考制度行之有年,不知埋沒多少英材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聯考制度對這些學生公平嗎?

再有一種學生,學習能力很好,能理解抽象的學問,偏偏不適應考試,舉凡大考就失常落馬。難道這樣的學生沒有進入好學校的條件嗎?還有一種學生,對學問其實一知半解,沒有紮實的功夫,卻偏偏擅於填答,在聯考的體制下憑藉小聰明進入好學校,但他們真的合適在所謂的前幾志願學校中與一流學生競爭嗎?

從我自己的經驗為例:國中畢業時以一點小聰明和好運,考入還不錯的高中,似乎是聯考制度下的勝利者。然而,在高中裡,我的程度和同學有明顯的落差,無論國英數自然社會,所有的科目都完全不能和同學競爭,考試成績永遠是最後幾名,受盡折騰,最後被迫留級轉學,端的有苦難言。這種下場就竟是勝利還是失敗?假如沒有聯考,按照國中在校成績將我分發到中後段公立高職,那才是真正匹配我學習能力的環境,這或許才真正是更公平的升學方式。

或許沒有完美的升學制度,能夠真正「公平」,讓所有學生適得其所。然而,無論如何,聯考絕不是最公平的升學制度。只有「多元」、「多種管道」、「多次機會」的升學制度,讓學生各憑本事,運用各種資源(是的,「缺乏資源」本身也是一種資源,就像阿扁拿「三級貧戶」說嘴一樣),讓自己進入最想去的學校,才是相對之下比較公平的制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