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

從通俗到高雅--金庸小說「經典」?

1990年代之後,武俠小說研究蔚然成為風氣,金庸小說自然是最熱門的研究對像,此一學門仿照《紅樓夢》之「紅學」,號稱「金學」。金學研究最核心的議題,就是金庸小說既為通俗小說,是否可以列入經典之殿堂,與魯迅、老舍、沈從文、茅盾等人的新文藝作品平起平坐,成為中文現代小說的典範。

認為金庸作品可列入經典的學者,大有人在。他們將金庸小說「經典化」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。第一種方式的邏輯是:武俠小說本是通俗小說,但金庸作品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濃厚的文學性,已然超越了通俗小說傳統的陳習窠臼,足以晉昇純文學(嚴肅文學、高雅小說)之林。第二種方式的邏輯是:「通俗」與「高雅」只是小說的形式,無涉於作品內容的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。所以金庸小說如同《三國》、《水滸》等章回小說,憑藉通俗小說的形式而成為經典文學作品。

第二種說法在邏輯上比較合理。不過無論哪一種說法,本質上都隱含著對武俠小說的歧視。發明「金學」,一心想將金庸作品帶入文學殿堂的學者,大多沉迷於金庸小說而不可自拔,然而又瞧不起通俗文化,從根本上排斥武俠小說。他們沉醉於武俠世界的同時,內心充滿矛盾,一方面廢寢忘食、手不釋卷,一方面對抗通俗小說的迷惑,不願和凡夫俗子一同沉淪在低級趣味的享受中。於是,化解他們心理衝突的出路自然而然地產生了,他們說金庸小說「雅俗共賞」,是「武俠小說中的經典」,甚至推崇至「中文小說現代的經典」。非得如此,他們才能敞開胸懷,心安理得地沉迷在金庸作品中。

這種高人一等的心態當然非常可笑,也非常可悲。享受通俗彷彿是一件丟臉的事情,一定要有個理由、有個名目,否則就不能融入通俗的快樂。就好像許多人不敢大方承認肉慾的歡愉,一定要板起臉來,數落色情事物荒淫無恥,只有「心靈契合」、「靈肉合一」才高尚。又好像知名人物看個特效片,也要回答記者說他透過電影看到了什麼內涵或什麼高層次的意義。或許他們虛偽,為了滿足社會期待而如此回答;也或許他們可悲,缺乏享受官能快感的能力。無論是什麼理由,都還不如一個普通人老老實實地說:「這部電影讓我很爽!」

在十年前,我讀國高中的時代,武俠小說是禁書,不能帶進學校,在家看也會遭老師關切,被父母沒收。猶記國中三年,我看得如痴如醉,金庸、古龍、梁羽生、還珠樓主,一本又一本,上課看,回家繼續看,連放學走路也捧在手上讀,總被長輩斥為「不正經」、「荒廢課業」、「不求長進」。如今,金庸小說的評價已大不相同,列入青少年優良讀物,國高中教師甚至顛倒立場,反過來推薦學生閱讀,從中學習中文和國學常識。當年風靡青少年的金庸小說,終於獲得社會主流的認可,不再是禁書。然而,諷刺的是,金庸小說對新一代讀者的吸引力也逐漸消失了。他們認為金庸小說艱澀難懂,不易領會,他們更喜歡的是九把刀等人的「輕小說」。當「通俗」成為「經典」,也同時漸漸遠離了一般大眾。又或者唯有遠離一般大眾,不再「通俗」,才能登堂入室,進入文學殿堂。就好像大仲馬和巴爾札克的小說,是當時的暢銷書,是通俗中的通俗。如今列入經典之林,卻也不再是暢銷書,只剩下高尚趣味的讀者。

所以說,金庸小說究竟是不是經典?只要有一天,世俗大眾都對金庸小說肅然起敬,敬而遠之的時候,金庸小說也就得道登仙,真正成為的經典文學了。

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

聯考才是最公平的?

推薦甄試、申請入學等多元入學管道漸漸普及之後,最常聽到的反對聲音就是「聯考才是最公平的!」這句話從小到大也聽了二十年了,但始終不能白明,聯考究竟哪裡公平了?公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?

如果說升學的終極目的是「按照聯考成績的順位,讓學生選擇想念的學校」,在這個前提下,聯考的確很公平。填卡分發制度,完完全全以聯考分數的排行為依歸,除了填卡失誤、忘了繳卡這種烏龍之外,確實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因素,沒有任何外力能改變分發結果。

然而問題是,升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?或許是讓學生適得其所,因材施教;或許是讓學生投入有興趣的領域,一展抱負。無論終極目標是什麼,「按照聯考成績分發」永遠只是升學過程的一個環節,升學制度的一種方式,絕不是升學的終極目標。就以「因材施教」的角度來看,聯考制度公平嗎?聯考真的能地篩選出適當的學生,分配到適當的學校嗎?

舉例來說,以前台北市高中聯考,所有學校都採計五科(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)總分,以此為順位填卡分發。在這樣的制度下,只要有一兩科成績不好,就無緣進入高中了。假使某個學生對歷史非常有天份,但對數學與自然科一點能耐也沒有,他的歷史成績再好也沒辦法考入普通高中,他的選擇可能只剩專科與高職。而專科高職體系以職能訓練為主,無從發展他的歷史長才,於是他對歷史的愛好與天賦也許就此浪費了。事實上,專長文史而不通數理的學生所在多有,高中聯考制度行之有年,不知埋沒多少英材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聯考制度對這些學生公平嗎?

再有一種學生,學習能力很好,能理解抽象的學問,偏偏不適應考試,舉凡大考就失常落馬。難道這樣的學生沒有進入好學校的條件嗎?還有一種學生,對學問其實一知半解,沒有紮實的功夫,卻偏偏擅於填答,在聯考的體制下憑藉小聰明進入好學校,但他們真的合適在所謂的前幾志願學校中與一流學生競爭嗎?

從我自己的經驗為例:國中畢業時以一點小聰明和好運,考入還不錯的高中,似乎是聯考制度下的勝利者。然而,在高中裡,我的程度和同學有明顯的落差,無論國英數自然社會,所有的科目都完全不能和同學競爭,考試成績永遠是最後幾名,受盡折騰,最後被迫留級轉學,端的有苦難言。這種下場就竟是勝利還是失敗?假如沒有聯考,按照國中在校成績將我分發到中後段公立高職,那才是真正匹配我學習能力的環境,這或許才真正是更公平的升學方式。

或許沒有完美的升學制度,能夠真正「公平」,讓所有學生適得其所。然而,無論如何,聯考絕不是最公平的升學制度。只有「多元」、「多種管道」、「多次機會」的升學制度,讓學生各憑本事,運用各種資源(是的,「缺乏資源」本身也是一種資源,就像阿扁拿「三級貧戶」說嘴一樣),讓自己進入最想去的學校,才是相對之下比較公平的制度。